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山清水秀 2019-10-23 阅读:次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只吃露水树汁而不食人间烟火,向来被视为 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蝉,俗称知了,每到夏季,蝉蛹蜕去僵壳爬上树梢,鸣噪响亮,朝饮甘露,暮吟高枝,夏生秋亡,它的这一生命特征博得了古往今来众多人的喜爱,对它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蝉在古代是永生和高洁的象征,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描绘它!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即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唐:李商隐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意即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薄宦梗还泛,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诗人以诗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记载,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因此蝉也就成为历代中国国画中常出现的一种题材!抒发作者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