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书画网
王砚辉书法集之《书法与艺理》行书
王砚辉书法集之《书法与艺理》行书

来源:本站 2022-04-15 阅读:

书法与艺理-封面.jpg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结构点画近乎于楷书,而转折风神又有草书的长处。它写起来方便快捷,认起来清晰易辨,是当前手写汉字时用得最多的一种字体。

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行书、草书却早在晋代就已成熟,这与王羲之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尝夷考魏、晋行书,各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序》至今为天下第一行书,称经典盖世杰作。形体千姿百态,潇潇洒洒,韵味飘逸自然。用笔钩挑撇捺,变化无常,点滴均属我们学习临摹的楷模。令人观之,爱不释手,陶醉其中,回味无穷。这就是行书的魅力。

行书4.jpg

观古人论行书,其绝妙有四∶

首为方圆之说。方圆者,其真草之体用。真书贵于方,草书贵于圆,方者参之一圆,圆者参之一方,行书出焉。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斯谓妙矣。曲若流水,直须涵泳,乃出于自然,而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而参之,亦为妙矣。

次为向背之义。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乎于右,起于上者而伏于下。主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此为之一绝,从古至今,独有王右军盖世。

三乃风神之韵。风神者,一须人品高尚,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绝遒劲,五须高明精致,六须圆滑润泽,七须相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瘳,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四为迟速之势。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须是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意窍若能做到四绝皆备,自然绝妙天伦也。

行书1.jpg

行书以正奇为神韵,以中和为体态。所谓为正者,取楷书之风貌。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取草书之神韵,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方正之内,正则列于奇斜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奈夫赏鉴之家,每指毫端弩奋之巧,不悟规矩法度之逾;临池之士,每炫技于形势猛诞之微,不求工于性情骨气之妙。不犹轻道德而重功利,退忠直而进奸雄也。这就是行书书法的要旨∶一正一奇,正奇谐调,中和为妙。

行书要具其性情,立其劲骨,即筋力之属也;方能言乎形质,即标格之本也。楷书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书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楷书者不易速工,草书者难于辨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楷书而兼乎行书者,行楷也;似草书而兼乎行书者,行草也。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方为美好行书之体也。古人论中和、(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

行书2.jpg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而书法任笔为体,落墨成形,作文记事,何尝不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乎!

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偏有所着,即非中和。使楷与行真而偏,不拘纯即棱峭矣;行草与草而偏,不寒俗即放诞矣。不知正奇参用,斯可与权。权之谓者,称物平施,即中和也。是行书书写技法的真谛宗旨。

行书相传为东汉桓帝、灵帝时期(147—189)刘德升所创,晋代成熟,它以书写方便快捷,清晰易辨,广受人们的欢迎。是从古到今手写应用最广泛的-种汉文字体。我在《中国书法的载体方块字》里提到行书为书法之外圆;它的形态变化、用笔及转折,大都以方圆为主,顺其自然为妙。

古之相传,行书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书断》认为,这种字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也就是说行书之"行",意为流行,流动。民间也长期流传着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说法。实则,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前者道出了行书用笔、结构方面的灵活,形体方面天真活泼的两个特点;后者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楷书、行书、草书作出全面及正确的区分。以上这两种说法,是对行书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对我们掌握楷书、行书、草书的技艺真谛,助益非浅。

行书是一种精神饱满、结体圆滑、天真烂漫、潇潇洒洒地表现汉文字形态的书体。用笔如行云流水,婉转自然,变化无常。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寓动于静,如3岁儿童幼稚天真、无拘无束、活泼可爱,既不失楷书之意,又不同楷书之形。它的形质潇洒自如,神态飘然超逸。若巫山神女,起舞翩翩,艳丽多姿;若荷花仙子,亭亭玉立,若拨琴弄弦,音符跳跃;若茂林修竹,鸟鸣悦耳;若秋月平湖,微波涟涟;若清湍哗哗,若溪流潺潺。其结体之秀,章法之妙,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快写体。写到这里,有人要问∶行书成书在早,楷书成书在后,行书怎能是楷书的快写体呢?

行书5.jpg

道理很简单,中国的汉文字,从甲骨文到篆,到隶,都是一笔一画,汉代正统的规范字体为《礼器碑》、《曹全碑》,隶书蚕头燕尾,一笔不苟。从汉末到唐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终改革成了新的正统字体——楷书。历史记载,行书虽成熟早于楷书,但它是汉文字的手写便体,并非国家正式文字,从中国汉文字的相互关系来说,隶书属于楷书。唐张怀权《书断》中说∶"行书者,即正书之小讹(是变化之意)"。意思就是说,行书是由正书变化而来的。因而我言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也就言之有据了。

纵观历代行书,各领风骚。东晋时,崇尚高雅,爱好风流,喜清淡。形体,神清骨秀、潇洒流畅。字与字之间纵横取势则变化多姿,错落有致,曲尽其态。如《兰亭序》,其用笔,以中锋取骨,侧锋取妍,时而含蓄中藏,时而锋芒毕露,飞跃跳动,畅快淋漓。其向背偃仰,其揖让顾盼,起伏流走,形断意连,映带参差,神贯气通。可见王羲之心畅神怡,逸兴迸发,下笔如神。时乘酒兴,挥毫书序,淋漓尽致。他心手相应,姿意挥洒,妙趣自生,气韵生动,风神超迈。情趣笔法是整幅字迹,或小或大,自然而成。随手信书,皆为法则,所以神也。相传酒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皆不如被楔(唐何延之《兰亭记》,张彦远《书法要录》第12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之所书者。章法古今第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以来,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后成自家风格。不论寥寥几笔,还是长篇大作,从头到尾,气脉贯通,仿佛千尺飞瀑,一泻如注。这种飞畅连绵的笔势,在晋人清爽秀美的书法作品中,平而易见。受时局风尚的左右,唐代的书法家多善行书。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兰亭序》,并大力提倡《集王圣教序》作为王氏之书法代表作。使王氏书法成为后世书家公认的正宗。给王氏书法奠定了基础。现存的有王氏《兰亭序》、《圣教序》和流传于世的《王右军草诀百韵歌》等。因而形成后世书家都循二王宗法,并从中消化溶解,自成风貌。

行书3.jpg

唐颜真卿的《祭侄稿》,悲痛而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由于哀思如潮,激情如瀑,文不及遐思,笔不计工拙。使人从笔墨中看到,初落笔时有些平静,随之真情涌起,势如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其姿态横生,笔势飞动,字之大小,行之宽窄,笔之锋藏与露,墨之干枯润燥,全失去了初时之规矩。乃至文章结束之际,感情已达高潮。其形、其意、其神、其态,悲怆颠倒,泣不成声。古今评为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唐行书之经典(颜本以楷书著名)。列于《兰亭序》之后,谓天下第二行书。是行是草还是行草书,世人各有争论,自有妙说。

文徵明曾作文评论颜书,唯取其楷书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益取行书之妙也"。刚劲有力稚淳雄浑为标本。

宋后多以颜鲁公沉稳豪壮,天趣横生,不落尘俗;以魏晋高尚淳朴,丰茂蕴藉,眉清目秀,圆滑多姿,形成自己的风格。如蔡襄骨高圆润、精致淡雅、线条生动、用笔灵活,其轻盈跳跃如行云流水。行间疏旷、气息平和、温文尔雅、妍丽道媚、风流潇洒中又具有雍容富贵之姿,博学广见之识。苏轼沉雄身稳,苍劲有力,书风豪放。

黄庭坚与苏轼为宋代书坛入古出新的人物、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其书险侧纵逸,变幻无端而又挥洒自如,有自然天成之风趣。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正是反映这种书法风格的代表作。此帖内容是两首遣兴诗作,其时正值作者遭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诗的内容苍凉沉郁,而此诗与书法起伏、跌宕、流走不羁,表现出了作者当时忿懑、失意,抑郁、动荡的心境。开始笔由沉隐匀静,随着内容的拓展,速度加快。严谨的一面随着笔墨线条的变化,突然得意飞跃,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强有力的动感,表现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此帖成了苏轼的代表作。今人把它排在颜鲁公《祭侄稿》的后面,成为天下第三行书。从这三篇经典作品里,我认识到神采者文也,形质者书也,兼之者书文并茂也。也就是说,神指文章的内容,形指的是字体。他们为文时,达到心手笔相忘的一种最高境界,有意而无意,书之出焉。

行书7.jpg

宋四大家各有奇艺。米芾笔法神采飞扬、秀逸超凡,有《圣教序》笔意。其运笔结体变化多端。善用中锋,起收厚重而朴实,自然笔画瘦硬而极具弹力。体势倾侧,抑左扬右,字字随之章法变化多端,款正相生,流畅洒脱,独有自已的个性。元、明、清,帖学盛行,各尽神韵,形体千姿百态。赵孟頫是越唐宋而师古的一名书法家,在艺术上多有晋人风范,世人学赵者甚多。

行书为正书之小讹。纵观历代行书书法之大成,从四个方面对楷书进行了变化,形成了行书书法的体态特点。以解散楷体作为自己的形质。以快捷、流动、灵活、方便成为行书书写的要旨。它对楷书繁多、难写、费时,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舍去了楷书滞重的写法,从而组成了一整套新的书写技法,形成行书的笔法、章法、布局等理论体系。

省变楷书笔画是为了适应行书书写笔法运用灵活浑洒方便而形成的∶合并楷书的一些次要笔画是达到以简代繁,对楷书的某些笔画加以改变是为了形成一个即规律又自然的书写方式。它的省变,是在不失楷书主体和整个字形的轮廓下进行的,因此又不失楷书之意。

楷书居于方正,具有端正庄严、淳厚朴实之美;行书居于圆滑,有秀丽天真、骨清目秀之善,奔放流畅之美。所以,放纵体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纵观各代行书大家之代表作,加大横画斜度,飞笔撇捺,司空见惯。撇长捺短,左低右高,以欹侧之势获得峻峭。以超拔技艺取得效果,是行书书法家的第一手法。随着横画斜度的加大,整个字的重心和各个点画的位置,进行有意的调整移动。这使行书不仅在笔法上解散了楷体,而且在结构上更放纵了楷体。使汉文字从内心到外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行书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体势。从这里出发进一步放纵,直至不受方框的约束。如在某一个字里,横、竖、撇、捺某一画,任意延伸,上下左右任情挥洒,便造就了行书书法,一个字和另一个字中都有着不规则的轮廓形体。不等形的规律的现象存在,在一幅作品中,字有大有小,画有长有短,势有正有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美,恰恰表现出了行书书法中正与敬的奥妙关系。

行书体势放纵,形态夸张,为行书的书写笔法,创造了一个强化联系的基因,是偏旁部首出入挥霍,俯仰相背统一联系,书写意态相互照应,轻重墨迹互相沟通。这种强化呼应为有迹可察的联系引出了一连串的笔法,如连笔与牵丝,表现出形断意不断的一种书写手法。字的大小不一,为行书技法、章法、布局插入了调整轻重,合法有度,大小相间,错落参差,左右挥洒,力求和谐,上下贯通,一气呵成的行书体韵。

上下贯通,气韵连接,是行书整幅作品在章法布局的重要环节。什么是上下贯通?何谓之气韵连接?是指的一幅行书作品,从开始到收尾,其中用笔的技法,落墨的枯润,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等。若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痛快淋漓;如人之血液,通过心脏,贯输全身一个道理。具体可分五个方面,整幅通贯,一气呵成;行间通贯,距离宽窄,重心落成,树旗不偏;轮廓通贯,两侧对应,上下皆宜,饱满圆滑;平衡通贯,不左不右,不高不低,和谐为妙;纵横通贯,提笔放锋,收煞有度,腕下春风,满纸烟云;牵丝通贯,悬针垂露,形断意连,若有若无,生机盎然。总之毫无牵扯做作之意。整幅作品前乎后应,上下高低相依,左右顾盼得宜,画与画之间如人身上的气血,一脉相通,行之顺畅。既行书为楷书之小讹,那么要学行书,必先学好楷书,若一上手就习行书字贴,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或劳而无功。苏轼曾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因而说欲学行书,则先习楷书。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当然仅知习学传统不知创新,更谈不上发展。学习古今优秀作品其目的看似弘扬传统,实则为厚积,为自己书法艺术发展创新铺垫道路。一点点微浅的见解,以尽抛砖引玉之绵力。

文/王砚辉

图/王砚辉

排版/刘欣

世界名人书画网授权发布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加关注,或微信搜索公众号“世界名人书画网”(ID:sjmrshw)
点击分享文章到:

上一篇:王砚辉书法集之《书法与艺理》草书

下一篇:王砚辉书法集之《书法与艺理》楷书

触屏版|电脑版
世界名人书画网
艺术造诣展示,名家字画拍卖
我要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