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书画网
丹青居士:画山水画最难的是什么
丹青居士:画山水画最难的是什么

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19-08-15 阅读:

微信图片_20190815095115.jpg

沈周《庐山高图》


南宋袁文在《论形神》一篇上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意思是说,画家画形象比较容易,但画神采非常困难。除非胸中气韵过人,才能画出人的神采来。这是说人物画,其实人的喜怒哀乐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可以见到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写形能够写出人的精气神的。但画山水,仅靠写其表面的“形”,就能画出山水的“精气神”来,显然是十分艰难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有句俗话“人是活的,物是死的”,这句话的关键点是指在普通人眼中“物”是没有“精气神”的。而在佛家、道家的眼中“物”是有精气神的,在大画家的眼中“物”是应该有精气神的。就是说有血有肉的人有精气神,但山川的精气神也应该有,但在哪里呢?如何看得出来?,如何画得出来呢?画家画山画水,最难的就是画出山水画的“精气神”来。


微信图片_20190815095932.jpg

篮瑛《白云红树图》


山水的精气神是个什么样子呢?米芾在《画史》上记载一则画竹石枯木的故事,大约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画史》说苏轼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问苏轼:何不逐节分?苏轼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吾自谓与文同拈一瓣香。苏轼以文同的方法,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作成竹,甚精。苏轼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胸中盘郁也。这段史实记载苏轼画竹石,师法文同。他画的石头就像自己胸中盘郁的气韵一样。在苏轼眼中竹的精神气质就是从地一直起到顶,顶天立地。枯木的精神气质就是虬屈恣意 ,石头的精神气质就是特别硬朗。二者的精气神实际来自于苏轼心中虎踞龙盘的英雄情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拟人”画法。


那么,山水画的精气神来源于哪里呢?


前段我已经通过苏轼画竹石的故事谈到了拟人化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探讨一些山水画的精神气质问题。董其昌在《画诀》上有一段说法,很有启发意义。他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可学之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內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显然,山水的精气神不是学来的,是异禀天赋。但是也不是一点可学之处没有。只要你多读书,多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性灵情操,脱去思想境界中的俗气、火气、燥气、庸气、秽气,心中自然生成山水气韵,到那时候,你就可以画出山水的精气神来。


微信图片_20190815100819.jpg

石涛《幽溪垂钓图》


关于脱去庸气、火气、燥气、俗气、秽气问题,石涛的“一画论”中关于“法”的说法。或可借鉴。他说:“法於何立,立於一画”,一画者何,“万象之根”也。 在这里,石涛的“一画”指的不是一幅画或一种形式和感受,而是一切法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按禅理说应该是明心见性。《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法华经》中所说的一,就是心。就是一心藏万法,万法藏于一心,万法即一心,一心通万法,万法在一心中。苦瓜和尚石涛提出的“一画之法”显然宗至《法华经》,石涛的“一画之法”就是“立于一心,万象之根”。而立于一心的根本又在于缘起,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而“性空”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真空生妙有”方可见性。此时的这个心,是随心所欲的心,此时这个法,是大智慧的法,是明心见性,也就脱去俗气、火气、燥气、庸气,一画就生出精气神来。“我有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这个神就是山水画的精神气质。


所谓读万卷书,应是见闻广博,也是明心见性。历史上有两则故事,说明读万卷书不是读死书,是活学活用。第一个故事是须弥芥子的故事。故事说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小小的芥子,岂能容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有违常识了。”智常禅师听了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李渤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微信图片_20190815132957.jpg

黄宾虹《湖山秋晚图》


还有一则故事。谈的是见闻广博,等同读万卷书。历史上有人评价赵令穰的绘画,说其胸中必有千卷书,其实赵令穰是宋皇室宗亲,无法远游,所以常常聚集四方的客人,畅谈名山大川的奇特景观和奇异风光,有时还将自己的感受一并勾画出来,非常痛快,赵令穰便让会画的人按自己记住的想象将其画出“记录”下来。由此可见,赵令穰并非真正有千卷书。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赵令穰博闻强记,见闻广博,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等同读万卷书。


所谓行万里路。一个人要说读万卷书,未必做到,用一生行万里路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本文中的行万里路,不是真的走了几万里路,而是指山水画家必须将自己融汇在大自然里,澄怀味象,中得心源。宗炳在《画山水序》上说的非常好,他说: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槐、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萁、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轩辕、尧、孔子、广成子等等先贤,都是到大自然中去,澄怀味象,中得心源而得到仁智之乐的。最著名的是孔子登泰山而得“一览众山小”这个泰山的精神气质。关于这一点,山水画家应该向圣贤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微信图片_20190815133956.jpg

傅抱石《潇潇暮雨图》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要紧紧抓住一个“理”字。否则,读万卷书是读废书,行万里路,是白忙乎。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上有一段话,对山水画家来说,非常重要。他说“人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工之人,或能曲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与可之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苏轼这段话,最关键,最重要一点,就是作画一定要抓住一个“理”字。因为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所以以形写神恐怕有所难。但“有常理”,画山水画时,若常理不当,那你画的画就是100%的废品。从文同的竹石,推演之山水,同样如此。比如山是厚重沉雄坚不可摧的,这就是山的“理”

比如水是利万物的,水是“水滴石穿”的,这是水的理。


微信图片_20190815140420.jpg

马培童《千佛山圣地图》


当代焦墨大师马培童有一句名言“把工笔当写意画,把写意画当工笔画”。把写意当成工笔,意味着画山水也要仔细观察,仔细想,仔细画。方能“曲尽其态”,把工笔当成写意,就是说要仅仅抓住山水的“精气神”,方能“穷尽其理”。这也是告诫画家要抓住山水之“理”,才能突破画山水的难点,找到画出山水画的气韵来。


丹青居士:独立学者,吉林省中国画学会理论部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画院中国画理论部主任,企迪网特约编辑,世界名人书画网特约编辑。一点资讯平台邀约作家

2019.8.13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mrsh.com/news/3430.html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加关注,或微信搜索公众号“世界名人书画网”(ID:sjmrshw)
点击分享文章到:

上一篇:丹青居士:怎样让一幅画气韵生动

下一篇:画贩子是如何把绘画作品拍卖出高价的

触屏版|电脑版
世界名人书画网
艺术造诣展示,名家字画拍卖
我要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