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山清水秀 2019-10-31 阅读:次
众所周知油画是西方的一种绘画艺术。在古老的中国本是没有这种画法的。那么油画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的?
油画从西方“西洋画”到中国“宫廷画”,最后再到被广为接受,主要发生于明清时期。由于新航线的开辟等原因,西方人才得以踏上了东方这片未知的土地。关于油画在中国的传播,最主要要归功于清代的几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
康熙被作为明清鼎盛时期的皇帝,有着超乎常人的眼界与胸襟 —— 他并不局限于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自然科学,天文算术,音乐绘画等知识非常的感兴趣,甚至于十分愿意去学习,因此他聘请了很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宫廷里当差。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一些油画家。
据历史记载,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当时地方官员在检查罗明坚、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所携带的物品时,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也就是宗教画里很多见的圣母与圣子像)。“笔致精细”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征,这些“彩绘圣像画”被认为应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宗教油画。而在此之前,油画是完全没有出现过的。游文辉是传教士利玛窦的弟子,他所作的《利玛窦肖像》被认为是中国油画史的开端。
游文辉 《利玛窦肖像》
康熙皇帝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皇帝。皇帝的《起居录》记载,只要有闲暇时光,他就会命令侍从取出一些名家的字画真迹来欣赏。所临摹的书画已经超过了万卷,所赠送的人也超过了千人。足以表明康熙皇帝对书画艺术的喜爱。
西方油画随着传教士的文化传教活动,传入中国。康熙皇帝对于西洋画的技法也颇具好奇。他惊叹油画的视觉效果。根据皇帝身边大臣写的一本书记载,除了皇宫的畅春园摆有西洋画,康熙还亲口赞叹过:“西洋人画像,真的是画的惟妙惟肖。”康熙皇帝甚至还同意了画家们要求人体写生的要求,这在当时保守而封建的中国也是很难得的。
这幅《桐荫仕女图》,算是康熙时期最具代表的一幅。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油画作品之一。
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油画在康熙时期发展的顺利。康熙的夸赞只是承认了油画的写实性。事实上他并不喜欢厚重的油画,尤其不喜欢油画人物画。在皇帝眼里,油画是斑斑驳驳,像疤痕黑斑似的,没有灵气。
因此康熙时期保留下来的油画并不多。大多数油画都没得到妥善保存而没能流传下来。甚至康熙的一幅油画肖像画《康熙大帝像》都没有得到重视而毁坏。
西洋画师在康熙皇帝时期只能作为一个画匠,而雍正把他们提拔为宫廷供奉画师,他们开始有俸禄,开始真正成为朝廷的官员。这其中以郎世宁为代表。郎世宁为雍正皇帝创作了很多作品,皇帝相当器重他。因此这一时期的油画在宫廷画中占有了一定的分量。
雍正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登基。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个爱好艺术的皇帝。有记载:“乾隆帝好诗、书、画,作品极多,作诗多达四万首。其作品多采用“御题”做题跋。紫禁城宫殿内绝大部分的匾额,楹联,亦是出自其御笔。”
乾隆时期,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好转,可以说油画的地位在宫廷绘画中达到了顶峰。
其实乾隆本是不喜欢油画的。据说传教士们最初以油画进献,乾隆认为油画的格调不高,尤其不喜欢油画中阴暗与高光的表现手法。后来朗世宁将画面布光全部改为平光,人物肖像中也只取正面光源,又向中国画家学习了中国绘画,最后终于形成了独特的美感,获得了乾隆的赞许。朗世宁的画风也影响了一批当时的中国画家。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油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两种文明两种艺术手法开始互相交融。
乾隆还让西方画师们为自己画写实的油画肖像。
郎世宁《乾隆皇帝朝服像》局部
早年间为了传教而来的传教士们经历了种种艰辛与磨难几乎都放下了对宗教的执念,只一心想画出好的作品,并且画法风格做出了自己的突破。这些转变使油画真正开始融入了这片东方世界的艺术领域,变成了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说油画自西方传到中国再到今天的蓬勃发展,像郎世宁一样的传教士们是功不可没的。
下面是几张清代中国画家画的一些油画。虽说中国最早期的油画仍然在形态上略显僵硬,透视解剖也不够准确,但是充满中国风味的题材使它别有一番中西合璧的韵味,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虽说中国最早期的油画仍然在形态上略显僵硬,透视解剖也不够准确,但是充满中国风味的题材使它别有一番中西合璧的韵味,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