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22-01-05 阅读:次
陈传席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评论家、美术教育家、画家、当代文人画代表性人物。简历廖廖,声名显赫。
在我看来,陈传席在评画时,有点黑。哪黑呢?嘴黑,笔黑。嘴黑,就是说他评论别的画家时,嘴特别黑,抓住毛病,毫不客气,单刀直入,往死里整。古人说为尊者讳,死者为大。意思是说古代大画家是尊长,他们离开人世许多年了,评论他们时,应该留点情面。笔黑呢?就是说他的文章比较黑。我读过他一些评论文章,感觉他下笔比较黑,不留情面,总找画家的不是,狠挑画家的毛病,似乎揭露的越露骨越称心如意。
吴冠中、张大千、林风眠、刘海栗都是画坛著名人物,他们的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但在陈传席眼中,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陈传席评论吴冠中,说是评,不如说是刮骨剜心。他说“吴冠中抛出笔墨等于零的问题,又引起人们的争论不休 ,得利的当然是吴冠中。”“吴冠中后来又画抽象画,他那些用墨横抹竖涂,画成黑乎乎一片,又点些白粉或什么颜色,如《沉沦》《苏醒》《桃符》……都不成体统,也没道理,更没有美感。还有他用细线条或粗线条乱画,点点红绿色点,也都失之浅薄”。“吴冠中所有的画都缺少内在美,他的线条和墨色都缺少功力”“吴冠中最大的问题是不懂中国传统,甚至不懂中国文化,乖戾传统,甚至否认传统”
陈传席评论张大千:“他的画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而且除了造假画之外,所谓创作,也大多是临摹松树、山石、人物等,东搬西凑。有的明显看出山头出自何处,树石出自何处,不明显的地方实际也是出自临摹”。
陈传席评论林风眠:“我相信他的油画水平不会太高”“西不成中不就”。
陈传席说刘海栗:“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自己讲的话不可信”
………
是讲真话吗,是敢于直言不讳吗?如果用这两句话评价陈传席,真是小看了他。讲真话和直言不讳,未必心中有真货。有时候,不加思考,直言不讳往往是愚蠢的代名词。我看陈传席不是讲真话和敢于直言不讳那么简单。
陈传席的直言不讳和讲真话,有着深厚的学养基础和高超的辨别以及勘察能力。我认为他识别真假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判断艺术品真伪和艺术品真实内涵的能力,非一般人可比。惟其如此,才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高论。才冲破当今艺术圈里互相捧场的官僚主义恶习。才给艺术评论界带来一股清流。
陈传席点评吴冠中,是评说到骨头上了,说他是剔骨剜心的评论,就是说他的点评深入骨髓。能说出“笔墨等于零”这句话,肯定对中国画传统不了解,也可能了解一点,限于表面,浮皮潦草。如果真的懂得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传统,一定会说出“博大精深”这句话。“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中国的笔墨若是等于零,又岂能千年而不朽?自吴冠中出名以来,翻阅所有关于他的评论都是一边倒。期间只有两个人,对吴冠中的作品提出异议,一个是现代焦墨大家张仃对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提出不同意见。再一个就是陈传席了。陈传席与张仃还有不同,陈传席不仅评说吴冠中不懂中国文化传统,还对吴冠中的用笔用线提出鲜明的个人观点和批评。
陈传席评价张大千,同样深入骨髓,绝对没有像国内其他评家那样人云亦云。按照陈传席的说法,说穿了,张大千的作品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个“摹”字。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个“伪”字。想一想,看一看,几十年来,究竟有谁,敢于如此贬低一众评价捧出的500年一大千?张大千的画究竟怎么样,张大千的画在美国办画展的时候,美国媒体以《令人惊叹的伪作大师——张大千》为题直截了当的否定了张大千。国内和台湾有些人还把这篇文章当成是美国艺术界对张大千的高度赞赏和肯定。认为这次画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中国有些人总是喜欢光着屁股欣赏自己的新衣服,自鸣得意,愚蠢至极。其实《令人惊叹的伪作大师——张大千》这篇文章,彻头彻尾的揭露了张大千的作品是“伪作”,是“拷贝”文化。为了证明他们对中国“伪作”“拷贝”的鄙视,在他们已经知道那些展品是张大千的伪作后,仍将张大千的伪作留在博物馆,并注明这些是经过“拷贝”的中国画,是经中国人精致包装骗人的“伪作“。让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从内心里鄙视中国绘画和中国人。张大千在美国的画展,还留下一个恶劣的后果,至今,欧美绘画界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和接受伪作的民族,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民族。所有的中国画都是一个面孔,一个模式,千古中国画一大抄,中国画就是拷贝文化。张大千在世界开了一个很坏的头,让中国画蒙羞。
应该说“传移模写”是国画六法之一,临摹也是国画必须经过的阶段。但是“传移模写”毕竟是学习国画创作的方法之一,摹品代替不了创作。把摹品当成原创。即是欺骗社会,也是欺骗自己。张大千的拷贝文化,即使被炒到天上去,最终的结果也离不开“伪作”和“拷贝”这样的定语。
整体看陈传席的文评,虽然充斥着毫不客气,毫不留情,不留余地的口吻。却恰恰证明,陈传席绝不是随帮唱影,谗媚世俗之流。陈传席是一位学养深厚而又严肃的目光如炬的大学者。说他学养深厚,那不是一般的深厚。胸无丘壑,焉能识高峰。陈传席对他笔下的中国名家作品的研究,可谓细致入微。做画学问,陈传席做到了“穷神变,测幽微”“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的境界。不厚积岂能薄发,不博观焉能约取。
无论是当今,还是未来,中国都需要陈传席这样的评论家秉笔直书,唯有如此,中国的评坛才鼓荡一山清气,激荡一水清流,才能让人看到中国文艺评论和中国画的未来和希望。
丹青居士
2022.1.4